杨姓氏起源及发源地

人气:486℃/时间:2024-03-06

杨(yang)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 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 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 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由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姓氏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

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姓氏名人

杨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太玄》、《法语》,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杨震:东汉大臣,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他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后因遭中常侍樊丰诬陷而罢官,自杀而死。他的子孙世代任大官僚,“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杨坚:即隋文帝,隋朝建立者,弘农华阴人。他北周时被封为隋王,总揽朝政。581年,杨坚废去静帝而自立,建立隋朝。经过数年的兼并战争,他于589年结束了南北朝以来各地政权长期分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他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进行了整顿,使国家财政收入有了保证,加强了中央集权。

杨玉环:唐朝唐玄宗贵妃,世称杨贵妃,她通晓音律,长于歌舞。白居易有诗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自得到她后,整日沉醉于享乐之中。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行至马嵬坡时,迫于将士的压力,命她自缢而死。

杨炯:唐弘农华阴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迁盈川令,卒于任。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炯尝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时议然之。有《盈川集》。

杨行密: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初学江西诗派,后又风格转变,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为特点,自成一家,人称杨诚斋体。他一生作诗20000多首,现仅存一部分。他有些诗能关心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著有《诚斋集》。

杨业: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偪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 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延昭: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杨业第六子。父死,坚守边关,屡败契丹。在边二十余年,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为将士爱戴,契丹惮服之,呼为杨六郎。

杨守谦:明徐州府人,字允亨,号次村。杨志学之子,嘉庆八年进士,累官保定巡抚。后被严嵩诬陷,下狱。守谦胸怀坦荡,居官清廉,驭下多恩,及死,将士无不流涕。隆庆时追谥恪愍。

CopyRight © 2008-2024 小百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唯美的文章、句子、散文、诗词、作文、语录、字典、词典、成语等,每天正能量离不开小百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