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使札来聘

[春秋战国] 公羊高/145℃/2024-06-28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简介

《吴子使札来聘》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公羊高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开头三问三答,将季札让国的事迹引出来。中间写吴王阖闾弑君,将王位交给季札,季札不肯接受。结尾以评论作结,回应篇首提问,阐明《春秋》之义,褒扬季札的美德,虽然直呼其名,这并不是不尊重季札,而是为了让称呼合乎臣子的身份。全文正面描写季札的地方不多,作者擅长从侧面烘托,叙述简洁生动。

翻译/译文

《春秋》记载吴国的事情,只称其国,不称呼其国君、大夫,这里为什么又称国君,又称大夫呢?这是为了赞美季子贤良。为什么要赞美季子?是因为他把君位让给了兄长。他让君位给兄长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谒、余祭、夷昧和季子,是同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纪最小但很有才干,兄长们都喜欢他,都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仓促地把国家传给季子,季子还是不会接受的。我想我们不要传位于子而传位于弟,弟兄依次为君,最后把国家交给季子。”大家都说:“好的。”所以这几个做国君的都以轻视死亡为勇敢,每到吃饭时必定祷告说:“上天如果还要吴国存在下去,就赶快把灾难降到我身上。”所以谒死之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就应当轮到季子做国君了。

那时季子出使在外,没有回来。僚是庶子中年纪最大的,即位做了国君。季子出使归来,回到吴国,就把僚当做国君看待。阖闾说:“先君所以不把国家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都是因为季子的缘故。如果遵从先君的遗命,就应当把国家传到季子手中。如果不遵从先君的遗命,那么就应该我做国君,僚怎么能当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了僚,要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肯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夺来的国家,这就变成了我与你合谋篡位。你杀了我兄长的儿子,我再把你杀掉,这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这样下去,一辈子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于是他离开吴国前往延陵,终生没有再回过国都。所以君子把他不接受君位这一举动当做是义,把他不提倡自相残杀看做是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为什么吴国又出了国君、大夫呢?这是因为季子既然做了臣子,那就应该有国君了。“札”是什么?是吴国季子的名。《春秋》中对贤者不直书其名,这里为什么直书其名?这是因为赞许夷狄,不能因为他们有一件事做得好就认为他们已经很完美了。季子被认为是贤良之人,为什么还认为他不算完美呢?因为称赞人臣就要从人臣的地位去称赞他,称赞人子就要从人子的地位去称赞他。(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注释

吴子使札(zhá)来聘:这句话是该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份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无君、无大夫:儒家学者认为吴国属于夷狄,不懂君臣之礼,在《春秋》记载时,只称为“吴”,不记它的国君、大夫的名字。

有君、有大夫:《春秋》经文“吴子使札来聘”,称吴国国君为“子”,记载季札的名字,这都表示尊敬。

贤:认为……是贤人,意动用法。季子:季札,曾经访问中原各国,学习礼乐,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

谒(yè):春秋时吴王寿梦的长子,又名诸樊。寿楚死后即位。死后传位其弟余祭(zhài)。余祭:吴王谒的同母弟,在位十七年,死后传位其弟夷昧。夷昧:吴王余祭的同母弟,在位四年,死时打算传位其弟季札。

同母:谒、余祭、夷昧、季札兄弟四人都是吴王寿梦正妻所生。

弱:年少。

迮(zé):一下,仓促。与(yú):交给,给予。

轻死:轻视生命。

祝:祈祷。

苟:假设连词,如果。有:保存,使....不灭亡。

尚:语气副词,表示祈使。悔:灾祸。

之:传给。

使:出使。亡:不在(国内)。

僚:春秋时吴王夷昧之子僚,又名州于(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夷昧死后,立为国君。

长庶:子侄中年纪最大的。

反:通“返”,回来。

君:用为动词,把……看作国君。

阖(hé)闾(lǘ):春秋时吴王谒之子光,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496年在位。

先君:已故的国君,指吴王谒、余祭、夷昧。

凡:皆,都。

与:通“欤”,语气助词。

恶(wū):疑问代词,怎么。

专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县西北)人,一名鱄设诸。他受公子光礼遇,决心为他献身。他把匕首藏在炙鱼腹内端进宴会厅中,乘机刺死吴王僚,他也被打死。

弑:古代指属臣杀君主、子女杀死父母。

吾兄:指吾兄之子(吴王僚)。

无已:没有终止。已,停止。

延陵:季札封邑,在今江苏武进县内。

吴国:吴国都城。国,国都。

名:用为动词,称名。古代人往往名外还有字或号,不称名,称字或号表示恭敬。

许:称赞,赞许。

不一而足:不是只有一种德行就算完美了。与今义不同。

赏析/鉴赏

此文旨在解释《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吴子使札来聘”在称用人名问题上有何深微的含义。

全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提出并解释《春秋》记吴国向无称其君与大夫之例,此处何以有称其君“吴子”与大夫“札”的情况出现。文章解释是:贤季子也。第二层是进一步提出并解释季子贤在哪里。解释是:贤其能够让国,接着叙述他让国的事。第三层是提出并解释“贤季子”为什么要显出“有君”、“有大夫”,而且对季札要直称其名的问题。季札本为吴王寿梦的幼子,寿梦以其贤,曾欲立之以为继承人,季札辞而不受。寿梦死,季札的三位兄长为了让贤,于是相约“兄弟迭为君”,以便传国给季札,但季札仍是借机逃让。此文为了揭示《春秋》原文含有贤季札的深意,用主要篇幅记述了他让国以及在阖闾的篡弑中以不杀止杀的事,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他能“以不杀为仁,不受为义”的美德。春秋之季,“世衰道微”,“礼崩乐坏”,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骨肉相残,弑杀成风。而每一次争夺和弑杀,都要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动乱和不安,因此,人民对之是深恶痛绝的。而季札兄弟在这样的世风下,却能彼此相让,独张不争不夺之风,是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安定,这种品德难能可贵,这也就是作者有意详述他们兄弟让国事迹的原因所在。孟子曾申孔子作《春秋》之意是要对那些弑杀争夺者实行口诛笔伐,从而使那些“乱臣贼子惧”。此文则从另一方面来申《春秋》推崇揖让,表彰不争不夺之意,但仅从人名称呼上得出贤季子让国之意,则略令人望文生义,缺乏说服力。

文章采用了连珠式的问题方式,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有着一种穷追不舍、一问到底的气势。记述季札让国的事是文章的重点,但正面写季札之处并不多,主要笔墨都落在了他三位兄弟一心“致国季子”和为使季子早日继位皆“轻死为勇”、祈求速死的描写上,虽未直写季札,但季札之贤却由此不言而喻。

  • 江行至内牛庙山特奇秀晚舟檥庙下留诗于壁李复 [宋]

    层峰浮支空,亭亭出众峤。芬敷如青莲,飞光乱寒照。霜风杂丹碧,瀑布垂窈窕。秀色纷异状,争奇动奔峭。欻失畏嶮心,颇惬赏幽好。...

  • 赠陈众仲萨都剌 [元]

    江南少识陈众仲,阙下才名北斗齐。直阁每从花底过,挥毫曾向御前题。观鱼小海凤新浴,立马上林莺乱啼。今日西湖湖上路,独骑款段...

  • 邦衡侄季怀亦惠二诗再次韵二首一颂其叔侄之·竹林终日醉流霞周必大 [宋]

    竹林终日醉流霞,下客穷空只戹茶。更欲打门奴酷粥,何殊敛手捧姜芽。赐金指日挥疏傅,盛馔常时设谢家。莫为唱酬供一笑,从今便废...

  • 馆西迎驾起居苏颂 [宋]

    一梢鸣跸启重关,广殿传呼趣就班。瑞日初临黄盖外,紫云先绕翠裘间。和鸾音里趋翔过,锦绣围中拜舞还。共诧书林清近地,彤墀咫尺...

  • CopyRight © 2008-2024 小百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改正或删除!
    如有争议请联系,shantupian#163.com (发邮件请将#更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