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对的句子精选

类别:经典句子/人气:716℃/时间:2024-04-08

回乡偶书对的句子 精选120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惟有门前镜湖水⑺,春风不改旧时波。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其二]

6、原诗

7、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水湖,春风不改旧时波。本诗是诗人年老,86岁还乡后所作。诗中鬓毛衰的衰字读cui,意为稀疏。

8、《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9、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0、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11、胜日寻芳泗水滨,

12、平仄分析:

13、《回乡偶书·其一》

14、思乡之情的诗。

15、唐·杜荀鹤

1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17、《除夜作》

1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9、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0、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2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

22、译文

23、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24、《江岸秋思》

25、回乡偶书

26、《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27、不见眉间半点黄,花开花落总他乡,子规偏向三更月,唤起愁人也断肠。

28、凉州词其二

29、《客中寒食》

30、《回乡偶书》最能体现思乡之情的诗句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这句意思是: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31、回乡偶书二首-唐代·贺知章

32、作者:陆游

33、《回乡偶书》这首古诗是唐代贺知章所写,不是王安石的作品。

34、少小离家老大回,

35、《红豆曲》

36、近来人事半消磨。

37、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38、回乡偶书的诗意:《回乡偶书》写了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带着希望和梦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如今,他老了又回到了他早前离开的地方。抒发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39、创作年代

40、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41、[其一]

42、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

43、张明中,号敬斋,生平不详。《谢惠诗》有“语带诚斋句妙香”句,当为杨万里以后人,姑据《诗渊》次于刘克庄后。有《言志集》(《诗渊》),已佚。张明中诗,据《永乐大典》、《诗渊》所录,编为一卷。

44、似曾相认不相识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6、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47、其二

48、《春日》是宋代诗人朱熹所作七言绝句。

49、回乡偶书中没有描写山的诗句。

50、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5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5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4、乡音:家乡的口音。

55、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来:十灰)

56、“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57、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58、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9、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60、《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61、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6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唐代:李白

63、贺知章诗文俱佳,而且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每纸不过数十字,却成为珍藏之墨宝。《咏柳》《回乡偶书》两首,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千古传诵,今《全唐诗》收录19首。

64、作品别名

6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6、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67、恰是清明新雨后,信马青郊问花柳,

68、不久之后,贺知章病逝,享年86岁。回乡的路,贺知章一走就是将近50年,好在最终得以落叶归根,永眠在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

69、《回乡偶书·其二》

70、归家〔唐〕杜牧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7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2、唐·高适

73、两首《回乡偶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真挚,抒发了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以及久别回乡后的亲切,既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无奈,又透露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充满了生活情趣,洋溢着浓浓的乡愁。

74、咏柳-唐代·贺知章

75、《回乡偶书》不是白居易写的,是贺知章写的。

76、表达了久别家乡,对故乡的思念,久别重逢后的无奈情绪。

77、唐·白居易

78、镜中日日鬓毛衰,八十还思七十时。

79、《全唐诗》

80、《阴雨》

8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

82、唐代诗人贺知章有两首脍炙人口的诗。

83、回乡偶书--贺知章

84、乡音未改鬓毛衰。

85、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

86、与回乡偶书表达的感情相似的是《渡汉江》诗。

87、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回:十灰)

88、唐、贺知章

89、《回乡偶书》诗意画

90、王安石《泊船瓜洲》

91、回乡偶书的意思: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92、诗歌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该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9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94、《回乡偶书·其一》,《回乡偶书·其二》都是贺知章的创作,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95、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9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97、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98、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99、《天净沙·秋思》

100、《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10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0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03、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104、万紫千红总是春。

105、《静夜思》

106、贺知章小时候离开家乡闯荡,仕途浮沉,使他直到晚年才能回到故里。贺知章于天宝年间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其时已有八十余岁。世间浮华徒恋个什,回归内心真实,沉淀沉淀此生,才对得起自己。

107、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08、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109、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10、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111、《门有车马客行》

112、南国红豆生处处,最数无锡红豆树,

1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14、不是回相书古诗,而是回乡偶书古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全诗如下:

115、唐王之涣

116、离别家乡岁月多,

11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8、《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119、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120、该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但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回乡偶书对的句子 精选85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和此诗同类型还有:宋之问的《过大庚岭》

4、鬓毛衰诗句:“镜中日日鬓毛衰,八十还思七十时。”

5、朝代:唐代

6、“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7、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8、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代表作品:《示儿》《追感往事》《游山西村》《梅花绝句》。

9、原文如下:

1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1、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平仄仄平仄)

12、这首《回乡偶书》是我国唐诗人贺知章的作品,他的原文如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3、唐·李中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5、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1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文《渡汉江》

17、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18、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19、唐·李白

20、回乡偶书贺知章〔唐代〕

21、《腊日》

22、意思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3、《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24、“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王维创作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25、出自:风月·镜中日日鬓毛衰

26、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7、《回乡偶书》是唐代贺知章所著。两首诗用词通俗、易懂,但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觉之中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一个人无论离开家乡多长时间,无论在外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无论人、事、物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在心里,他依然是那个离开家乡时意气风发的少年!这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为千百年来游子表达归乡情思的经典!

28、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29、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30、《江上送友人南游》

31、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旅次朔方》唐代:刘皂

32、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33、《回乡偶书其一》原文如下:

34、古道西风瘦马。

3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36、惟有门前镜湖水,

37、骆宾王没有写过《回乡偶书》。

38、唐·张乔

39、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0、“儿童相见不相识”不是陆游的诗句。是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诗如下:

41、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42、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此诗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43、七言绝句

44、作品原文

45、春风不改旧时波。

46、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7、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48、唐·李商隐

49、《回乡偶书》古诗文有两篇,又叫《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是“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5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1、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这组诗。

52、《竹枝》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53、骆宾王(626年?—687年?)[1],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最为人所熟知的诗是《咏鹅》

54、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5、李白《静夜思》

56、创作背景

57、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58、《泊船瓜洲》

59、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原文如下:

60、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61、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62、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63、《回乡偶书》古诗有两首,分别为《回乡偶书一》和《回乡偶书二》.《回乡偶书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64、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65、原始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6、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题大庾岭北驿》唐代:宋之问

67、古韵平仄:平平通仄通通仄,仄仄仄通平仄平。注:来『十灰平声』

6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69、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原文:

70、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7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2、回乡偶书·其二

73、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74、《回乡偶书》不是杜甫写的哦,它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7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6、古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注:衰『四支平声』

77、《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五绝。题为《渡汉江》,诗中却从未提到一个“渡”字。

7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9、十五从军征

80、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8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8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83、济贫苏困不自足,文选楼头夜烛红。

84、《夜雨寄北》

85、《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回乡偶书对的句子 精选78句

1、儿童相见不相识⑷,笑问客从何处来⑸。

2、原始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衰:四支)

4、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回乡偶书其一》的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6、元·马致远

7、《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8、原文如下:

9、春日意思是表示的是春节时的喜庆节日回乡偶书表示的对家乡的思念意思

10、我未刷题,因栏目出题与前题题义相同,故以同样答案作答。责不在我,推我担责,不是君子所为。理应自省才是。该题费人精力,反污灌水,作为点评,为人师表,应当修德。下不为例,就此作罢。

11、《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作,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划分为:

12、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13、贺知章〔唐代〕

14、今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15、和回乡偶书这首古诗相似的古诗是《十五从军征》

16、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17、宋·王安石

18、回乡偶书二首:

19、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0、《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2、《癸巳除夕偶成》

23、回乡偶书二首

24、《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

25、“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26、今韵平仄:平平通仄仄通通,仄?仄平平仄平。

27、萧郎帝子人中龙,金蝉翠緌当华风,

2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0、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刘皂《旅次朔方》

31、这两首诗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32、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3、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34、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35、[唐]贺知章

36、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37、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38、回乡偶书二首⑴

39、唐代:贺知章

40、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41、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42、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43、宋·朱熹

44、为嫌客闷转还乡,到得还乡梦转长。——陈著《回家》

45、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46、少小离家老大回⑵,乡音无改鬓毛衰⑶。

47、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48、品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勾起游子思乡之情

49、回乡偶书贺知章

50、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5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52、这首诗歌是现代人写的,纪念萧统和慧娘的。作者叫刘征。名叫《红豆曲》

53、《咏柳》

54、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55、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7、风月不知人意绪,酒醒梦断又催诗。

58、杂诗(王维)

59、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60、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61、作品名称

62、作者是唐代贺知章,不是骆宾王。

63、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64、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6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6、唐·贺知章

6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8、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69、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70、《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全文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71、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72、笑问客从何处来。

73、出自:《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74、等闲识得东风面,

7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

76、题袁氏别业/偶游主人园-唐代·贺知章

77、《思乡作》唐·布燮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78、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3)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回乡偶书对的句子 精选46句

1、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2、《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回乡偶书其二》的译文: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后四句如下:

6、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⑹。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些作品都表达出作者在外漂泊他乡多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8、《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9、我年少时就离开家乡,到年老之时才回来。我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鬓角的头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们看见了都不认识我,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10、这一首诗的名字是《咏柳》。

11、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12、回乡偶书(其一)

13、儿童相见不相识,

14、鬓毛衰出自唐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5、《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6、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17、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18、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19、《回乡偶书二首》

2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2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22、《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23、道是萧郎手自栽,红泪千年咽风雨。

24、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5、《回乡偶书》是宋代文学家张明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6、其一

27、回乡偶书·其二-唐代·贺知章

28、唐·王维

29、文学体裁

30、作者:贺知章

3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2、作品出处

33、无边光景一时新。

34、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6、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37、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38、乡音无改鬓毛衰。

39、《回乡偶书》不是杜牧写的,是贺知章写的,而且没有十首,只有两首。

40、回乡偶书-唐代·贺知章

41、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2、是賀知章的诗句,诗名《回乡偶书》古诗的全文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叙述了诗人因为各种原因少年时离开家乡,后来年纪大了回到儿时的家乡,家乡的囗音没有改变,但已成暮年老者,头发已经白了,碰到玩耍的小孩子,都纷纷笑着说客人你从哪里来呀?诗中感叹时光荏苒,年华已老去。

43、《同州端午》

4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5、《回乡偶书》

46、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CopyRight © 2008-2024 小百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唯美的文章、句子、散文、诗词、作文、语录、字典、词典、成语等,每天正能量离不开小百通网!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