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二首

[唐] 杜甫/205℃/2024-06-23

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渚蒲随地有,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常从漉酒生。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眉老,知予懒是真。

简介

《漫成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创作的一组诗。第一首写对景怡情,有超然避俗之想。第二首写随时适兴,申前诗未尽之意。

注释

其一

野日荒荒白①,春流泯泯清②。渚蒲随地有③,村径逐门成。

只作披衣惯④,常从漉酒生⑤。眼边无俗物⑥,多病也身轻。

(首章,对景怡情,有超然避俗之想。【洪注】荒荒,不甚白。泯泯,不甚清。蒲随地,生意可观,径逐门,往来自如。披衣习惯,言疏放已久,漉酒为生,见醉乡可乐。眼无俗物,得以独适己性矣。)

①江淹诗:“野日烧中昏。”《庄子》:“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②何逊诗:“共见春流。”【朱注】张有《复古编》云:湣,古活字。泯泯,是活活之误。不知泯泯、活活,意象各不侔。

③梁昭明太子诗:“渚蒲变新节。”

④披衣,出《庄子》。

⑤漉酒,本陶潜。据陶诗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已时。”此兼举之,盖欲与渊明同调,不屑与俗客为伍也。

⑥《世说》:嵇、阮、山涛,竹林酣饮。王戎后往,阮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申涵光曰:杜诗善用叠字,如“野日荒荒白”、“宿鹭娟娟净”、“江市戎戎暗”、“山雷淰淰寒”之类,皆非意想所及。

其二

江皋已仲春①,花下复清晨。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②。

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近识峨嵋老③,(【原注】东山隐者。)知余懒是真④。

(次章随时适兴,申前章未尽之意。前章上四句,说花溪外景。此章上四句,说草堂内景。前章披衣漉酒,乐在身闲。此章读书对酒,乐在心得。末云“懒是真”;总不欲与俗物为缘。)。

①《楚辞》:“秣余马兮江皋。”师氏口:皋,缓也。江岸土性缓,故曰江皋。

②刘琨诗:“回头已百万。”看鸟、错应,写出应接不暇之意。朱子《或问》引为心不在焉之证,亦断章取义耳。

③《水经注》:《益州记》云:峨嵋山,在南安县界,去成都南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见两山相峙,如峨眉焉。《列仙传》:“陆通者,楚狂接舆也,好养生,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见之。

④庾信诗:“知余是执珪。”读书难于字过,老年眼钝也。对酒不觉频倾,借酒怡情也。旧注谓难识之字,任其读过,不复考索。视读破万卷者,竟作粗心涉猎之人,岂不枉屈少陵。胡夏客又谓经眼之字,难于轻过,正是从容探讨、善读书处,然于本章大意,亦不相符。 

赏析/鉴赏

《唐诗镜》:

三、四真极,是寻常道性语,将诗家气味一并去尽,绝近陶。

《唐诗归》:

谭云:真读书人乃尔(“读书”句下)!钟云:古今真懒几人(末句下)。)?

《杜臆》:

起语与下文全不相应,故云《漫成》。中四句俱写懒态,而三、四更妙。结句谓他人不足知我所以懒之由。

《唐诗评选》:

杜诗情事朴率者惟此,自有风味。过是则“鹅鸭宜长数”、“汁拙无衣食”、“老翁难早出”一流语,先已自堕尘上,非但“学之者拙,似之者死”也。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为腔壳;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缺处。或加以不虞之誉,则紫之夺朱,其来久矣。《七月》、《东山》、《大明》、《小毖》,何尝如此哉!

《茧斋诗谈》: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自己画自己出神,可谓力大于身。

《唐诗成法》:

三、四写无心疏懒,正得妙处。朱晦翁极赏之。诗果佳,宋调亦何妨?不佳,虽唐调亦可笑也。

《读杜心解》:

“难字过”,正见懒趣;五柳先生不求甚解,意亦犹是。诗似启宋调。

《杜诗镜铨》:

刘须溪云:偶然语,偶然道之,自见天趣。一片忘机意思(“仰面”二句下)。 

  • 龙德故宫怀古八首·其六郝经 [元]

    却许邦昌为纪信,浑将秦桧作程婴。甘心江左成东晋,长使英雄气不平。...

  • 老农十首·朝家宽诏年年下曾协 [宋]

    朝家宽诏年年下,天上秋阳日日明。租税入官公事了,壤歌递与子孙赓。...

  •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白居易 [唐]

    南去经三楚,东来过五湖。山头看候馆,水面问征途。地远穷江界,天低接海隅。飘零同落叶,浩荡似乘桴。渐觉乡原异,深知土产殊。...

  • 桧花刘敞 [宋]

    百花乘春辉,红白相妩媚。暂开已半落,过眼如梦寐。繁奢能几时,寂寞都埽地。儿童惜徘徊,妇女瞻歔欷。中庭两桧树,百尺浮云际。...

  • CopyRight © 2008-2024 小百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接受色情、低俗、侵权、虐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诉,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改正或删除!
    如有争议请联系,shantupian#163.com (发邮件请将#更改为@)。